7月13日,在河南郑州,有一位姓陈的女士爆料称自己去年在小红书上看到“一针降颧骨”广告,随即加了博主微信,花了2000元在她的工作室打了平常需要四五千元的美容针。不过正是这价值2000元的美容针,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女子轻信种草笔记
整容反毁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求美一定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听信社交平台上资质难辨的“种草”,很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打完针后,陈女士发觉自己脸部淤青肿胀,找对方时,对方称这是正常现象,然而过了些时候,肿胀非但没有消退,反而越来越大,再去找对方时,却发觉自己已被拉黑,一同被拉黑的还有其他受害者。
意识到情况不对,陈女士去医院做了检查,被诊断为“面部填充术后并发症”,陈女士称,医生告诉自己这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会伴随一辈子。
目前她已经吃了一年的抗生素药物,而且还在持续治疗中,累计花费了10万余元。
陈女士已经向当地警方及卫健委反映相关情况,而在小红书上,那位博主已经清空了全部的内容。
轻信网络笔记毁容事件时有发生
事实上,轻信网络上的美容知识导致无效美容甚至毁容的事件时有发生。青岛晚报就曾有报道过女大学生轻信网络美容笔记受到伤害的事件。当事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今天我要用水杨酸刷鼻子,悦悦是不是昨天用了A醇还要等一天? ”
“我刷额头! ”
“我买的杏仁酸到了,今天准备试一试。 ”
李然(化名)是岛城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因为感觉自己脸部皮肤比较油,常常长痘,因而加入了姐妹们的集体刷酸大军,“最开始是同学看到刷酸可以治痘痘,就学着网上的教程自己刷酸。 ”李然说。
晚上10点半,李然将一瓶名为杏仁酸精华的产品滴在自己的湿敷棉片上,按压在自己的脸颊两侧,这样贴10分钟后拿下来,再过10分钟,涂抹修护的面霜。李然用的这瓶杏仁酸精华,浓度为5%,李然说,“此前用过20%浓度的精华,用了以后烂脸,就买了低浓度的。 ”
李然表示,大家经常分享在各个平台上发现的刷酸教程、新的产品,而数万篇刷酸教程里点赞数超过10万的不在少数。跟着教程学习刷酸,李然已经经历过两次脸上突然变得红黑的症状,她的同学也出现过严重过敏反应,但她仍旧认为不用到医院去接受正规的诊疗,“停一段时间就好了。 ”她说。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用户都会抱着分享的态度去传播自己的“医美”经验,分享行为无可厚非,个人经验也不可抹杀,然而要注意的是这些经验往往是未经科学检验的个体感受,不一定具备普适性。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盈利机构,在平台上进行认证,推销医美服务,这些所谓的“医美服务”鱼龙混杂,存在着违规营销的情况,求美者需要对此保持警惕。
网友、专家早有提醒
轻信网络笔记风险很大
网络上医美“伪”知识满天飞,早已引起关注,网友和专家纷纷入场科普。
每年都有网友揭露小红书上不科学的护肤方法。珍珠粉美白、海藻颗粒面膜补水、白醋美白、维生素敷脸、开塞露补水等等未经检验的护肤方法不断地被网友提醒“拔草”。
专家强调正确看待网上医美知识。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呼吁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如果确定有医美需求,应选择有资质的医疗机构。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教授林晓曦在《夜线约见》节目中表示,医美还是属于医学的范畴,它的目的是变美,但本质上完全是医学。而医学上我们通常得出结论是通过一个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通过一期、二期的临床实验得到安全性和疗效。那么在三期、四期研究中,逐渐得出一些经验,传播推广,最后得出一些临床的经验和结论。而小红书平台上的很多新产品还没有经过临床试验阶段,直接进入消费端,进行洗脑式的一个宣传,可能没有效果,也有可能一地鸡毛。而市场又走向下一个新的热点,因此医学被扔到了一边,这样得出的结论,其实真正损失的是消费者,或者说求美求医者。
国家监管部门出手
小红书因“种草”乱象被罚
相关的监管部门注意到了平台责任,严查违规行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2015年6月以来,小红书所属公司共被处罚15次,其中,10次涉及广告违法行为,3次涉及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1次涉及食品问题,1次涉及违反发票管理税务规定。
公示系统显示,在10起广告违法案件中,当事人涉及的违法行为主要是发布广告时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使用或者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在广告中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以及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对非药品商品宣传疾病治疗功能,广告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不真实、不准确,发布虚假广告。
互联网评论员江德斌认为,平台作为信息发布者,亦要对广告代言内容予以审查,如果出现虚假广告代言信息,平台也要承担审查不严的责任。因此,用户和平台都要谨慎从事,不要发布虚假“用后感”“测评笔记”,以免违法遭到处罚。
下载医美查APP
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