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检察日报报道,在一次例行检查中,重庆市秀山县检察院收到一条线索,辖区内有美容院违法违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检察官随即分头前往相关医疗美容机构进行调查,一个月时间共走访美容、美甲店铺20余家密拍视频10余段。没想到却意外查出了辖区21家美容院在非法从事医疗美容。
检察官发现,辖区内多家美容整形经营单位以美体、美睫、美田、纹绣为主要服务内容,同时有21家为客户提供面部注射肉毒毒素(俗称“瘦脸针”)服务,其中11家使用的是A型肉毒毒素药品,但未取得国家药品注册证书,也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为了吸引消费者上门,商户还通过店铺门头LED屏幕、微信朋友圈、发放活动清单和宣传海报等方式进行美容整形广告宣传。
随后,秀山县检察院根据调查的情况分别向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建议两家单位依法履行职责对涉案商户进行查处并对辖区内其他美容场所存在的类似问题进行专项整治,规范美容服务行业,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经过办案联席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县公安局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在持续三个月的整治中,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动50余次,检查美容经营单位23家下达下生监督意见书24份,要求11家非法医疗美容机构进行集中整改并对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8家经营单位的非法医疗美容行为进行立案调查:没收违法器械4件,拆除违规户外广告60余条现场罚款1.8万余元,没收违法所得2.3万元。
今年3月4日最高检编发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妇女权益保障专刊)刊载该案例报道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超的关注。黄超认为检察机关应不断强化公益诉讼职能关注非法医疗美容的整治,让广大爱美女性免受违规使用医疗器械、违法用药、虚假宣传、非法行医等伤害。
新闻回看
小镇青年们遭黑医美套路
非法医美“下基层”搞乱乡村!
随着国家多部委对非法医美的持续严打,大城市的非法医美和非法培训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县城和乡镇一级却成了很多非法医美进攻的新目标,甚至成了他们展开游击战的根据地。
在“三月不变美,四月徒伤悲”的网络话语鼓动下,做一点“小改变”迎接春天的热情仍在持续,求美的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小镇青年”们的逐美热情也日益高涨。然而,在广大乡镇青年们开始热衷打针、动刀等医美项目时,却遭遇了各种花式“黑医美”套路,让人叫苦不迭。
从城市到农村
“小镇青年”逐美热情高
杭州白领陈珊珊春节回河南农村老家过年,她发现已经两年没见的表嫂有点变化。“感觉比两年前见到时年轻了很多,皮肤变好了,眼睛好像也更有神了。”
按捺不住好奇心驱使,她问了表嫂。“原来是在朋友那里打了水光针和玻尿酸。表嫂说因为是开在县里的‘个人工作室’,价格比城市优惠很多。”陈珊珊有些意外,她曾经以为打针、动刀的医疗美容只是城市里年轻人、有钱人的追求。“小镇青年”对美的追求,与城市人相比丝毫不逊色。
在西部地区甘肃,越来越多公立医院开设了整形美容科,让求美者在家门口就能“变美”。近年来,来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的人络绎不绝,科室每月开展美容及整形相关手术40余台,还定期邀请韩国专家赴兰州开展常规美容手术和技术指导。
该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王永翔也从处理外伤的烧伤科大夫成功“转型”,开展各类整形手术。“以前正规医院的医生都觉得做割双眼皮、开眼角之类的整容手术是不务正业。”他回忆说,几年前在北京等地参加整形美容行业的学术会议,到会专家寥寥无几,但最近几年都达到了上千人。
年龄分布“两头化”蔓延
医美行业进入“爆发期”
人们对医美态度在不断变化。近几年,打玻尿酸、瘦脸针成了“午餐美容”,人人都可享受,医美也已经常态化。最小的有十二三岁的,最大的有八十岁的——不少整形医生都有相同感受:尽管年轻人是主流消费群,但医美消费人群的年龄边界不断向两头延伸。
“有带着十多岁女儿来找我咨询祛痣、改善眼睑下垂的妈妈,也有70多岁的老演员,希望通过改善面部皮肤状况延长艺术生命。”李嘉伦说。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综合监督局局长王文军表示,医美消费者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过去是中青年女性为主,现在有低龄化趋势,一些中学生会选择割双眼皮、鼻子整形或消除脸上小瑕疵。老年人则是做除皱、淡斑等微整手术。
常态化医美消费习惯的形成,是中国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受访人士表示,由于医疗美容产业是“美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等特点,以医疗美容为代表的美容消费需求,已成为除基本生活消费以外,继住房、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
部分城市已把医美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重点打造,比如,成都市正计划打造“医美之都”。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医疗美容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2030年达到2000亿元。
2020年下半年以来,“医美”概念还成为资本“新宠”。机构发布《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在遭遇疫情冲击情况下,2020年中国新增医美机构5150家,市场规模达1975亿元,占全球比重17%。
小镇青年遭黑医美套路
农贸市场走穴,打完针就跑路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美消费下沉趋势逐渐明显,不仅大城市医美市场火爆,“小镇青年”们的逐美热情也日益高涨。然而,在广大乡镇青年们开始热衷打针、动刀等医美项目时,却遭遇了各种花式“黑医美”套路,让人叫苦不迭。
记者暗访发现,藏身于乡镇居民楼、农村场镇中的违规生活美容院,打着“美丽休闲馆”“SPA沙龙”“护肤中心”等旗号,长期从事非法医美活动。这些“黑医美”机构所使用的产品多数为“三无”及过期的美容产品,场所也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
执法人员检查一美容院
更有甚者,还在乡镇农贸市场上大搞“游击走穴”,“今天打一针,明天就跑路了”的现象也不鲜见。这些“黑医美”不易被发现,流动性和隐秘性强,后期取证困难,已成为农村“美丽经济”发展的新痛点。
“黑医美”为何能下乡泛滥?一方面,随着大中城市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监管逐步强化,一些“黑医美”机构在大城市难以生存,顺势不断向县区、乡镇渗透;另一方面,农村“小镇青年”们求美意识刚萌芽,对“黑医美”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
监管难以触及“最后一公里”,也催化农村“黑医美”花样不断翻新。“朋友圈营销”“熟人介绍”“冒充美容顾问”“医美专家下乡咨询”等套路也出现在了农村爱美青年的身边。不少“小镇青年”们刚萌发的爱美之心,就这样被扼杀在了原地。
打击“黑医美”,农村不能一直成为监管盲区。实施行之有效的动态监管手段,加大打击力度,促进农村“美丽经济”规范化、健康化发展迫在眉睫。针对当下农村“黑医美”活动需要加快形成联动机制,药监、公安、卫健、网信、行业协会等多部门常态化配合,整个社会一起编织起“护美联盟”。
此外,“小镇青年”们也要擦亮双眼,提高辨别和选择的能力,让农村“游击走穴”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利用成熟消费者这只“无形之手”,倒逼市场加速净化。
本文来源:检察日报、新华每日电讯
下载医美查APP
了解更多信息